betheme-child/page-significant-dates.php
1898年,贤慧禅师等从缅甸返中国,途径星洲, 遇刘金榜挽留并献地38英亩, 留新创建双林寺。最初兴建的殿堂是后院的大法堂楼。
附立的珠琳庵, 则供其母慈妙法师,妹禅慧法师及表妹月光法师居住共修处。当时的工匠及石料均源于中国福建。木料则小部分运自中国,大部分采购于南阳一带。
1900年,刘金榜再献土地12英亩。贤慧禅师回中国为父传戒,后返双林寺。隔年,贤慧法师圆寂。由其弟性慧禅师担任第二任主持。
1902年性慧禅师也往生。其母慈妙法师因儿子贤慧,性慧禅师均已示寂,将务交托明光法师后,带领禅慧、月光法师返回中国福建。临行时立一石碑,撰刻【莲山双林禅寺缘起】,将创寺的经过及其出身,告知后人。同年,明光禅师成为第三任主持。
1903年刘金榜及诸董事在『叻报』刊登「续建双林禅寺布启」, 正式向大众募缘。 海内外华人也都热烈支持,共囊义举。 1904年, 大雄宝殿兴建。 敬亮法师接管寺务, 为第四任住持。同年 宰官林国清于荔月敬书『长者堂』匾额。1905年兴建天王殿和其他各殿堂。 1906年『天王殿』匾额为刘金榜所立,其上志明「丙午年蒲月」。 1907年,大雄宝殿落成。其余殿堂如钟楼、鼓楼、山门、伽蓝殿、祖师殿、方丈室、禅堂等也相续完工。 1908年,兴辉禅师接管寺务,为第五任主持,寺院建筑已大部分完工。 1909年兴辉禅师示寂,福慧禅师继承第六任主持。同年刘金榜也去世。双林寺自1898年创建,历时十一载才竣工,成为新加坡最宏伟的丛林寺院。
双林寺自创建廿载,栋梁蛀腐,殿堂已有倾塌之象,楼阁亭基周围破损,普亮和尚建议重修。在刘金榜之子启祥与诸善信的支持下,双林寺于1918年3月进行第一次整修事宜,募工修葺。整修工程逾一年半告竣,大体维持初建原貌。
为纪念寺院整修完成,勒石【重修莲山双林禅寺碑记】以志其事,并由新加坡名士邱菽园撰【筹建莲山双林禅寺碑记】,记述双林寺创建因缘和建寺之艰辛历程, 暨简介历任主持、施主、殿堂概况。1935年进行第二次维修,殿堂也略作修葺及重新髹漆。
1939年,南洋华侨机工抗日回国服务,本地的「南侨总会」号召侨人到滇缅公路去服务,双林寺为其报名处,普亮和尚于寺中为机工进行集体训练。1944年,普亮和尚自1917年主持寺务达27年,后由松辉和尚继任为第十一任住持。松辉和尚示寂后,高参和尚成第十二任住持。和尚善医学、精武术。于1950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走过半个世纪的岁月,寺院已经陈旧,高参和尚於发起募捐重建,耗资10多万元,历时一年余。
1954年谈禅法师任监院。 1957年间,30多位本地诗人为纪念屈原二千三百年纪念,连同两位来自香港的诗人,在端午节举行「诗人节雅集」并以积极的态度筹组新加坡「新社」,藉以作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为纪念建寺60年,高参和尚于1958年农历四月浴佛节举办三坛大戒盛会,任传戒阿闍梨,这也是新加坡佛教界有史以来首次的传戒大典。同年高参和尚于双林寺创办「南洋少林国术总会」。1960年高参和尚示寂,其薙染徒永禅法师协助囊理寺务。
1969年双林寺庆创建71年。年初灵峰般若讲堂监院隆根长老在此闭关,并由双林寺信托委员兼监院谈禅法师与永禅法师护送入关。同年新马佛教团体联合举办「越南华宗佛教长老证凉老和尚追悼大会」, 于9月21日在双林寺举行。 出席的教内四众与社会人甚众,包括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代表白圣法师、新加坡佛教总会代表宏船法师、马来西亚佛教代表本道法师、中华民国佛教代表演培法师、越南华宗佛教代表寿冶法师、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代表优曇法师、柬埔寨中华佛教代表法亮法师、新加坡僧伽联合会代表广义法师。
此外,广洽法师、常凯法师、妙灯法师、青凯法师等也都出席,追悼戒德庄严的佛门耆宿。 双林寺常住本着证公生平为法为人、救世利生之怀,将四众同仁香仪充作慈善用途, 悉数捐献新马7个赠医施药团体。
年底,为弘圣教,彰显佛德,拟于天王殿右侧,兴建一座九层高的佛塔,而成立了「双林寺募建千佛塔委员会」。
1971年旅游促进局着手进行「苏杭花园」计划,拟将双林寺辟为旅游胜地; 其后于天王殿前端建造了水池、石桥和石山,并命名为「双林花园」. 建佛
塔之事因此停了下来。1972年初隆根法师闭关三年圆满,为此举行出关仪式。年中举办「双林寺美化与建设」座谈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都受邀参加。 1974年旅游促进局举办「双林花园」落成开幕典礼。
1975年谈禅和尚接任第十三任住持。 印尼棉兰关帝庙住持成雄和尚,双林寺信托委员之一, 见法堂墙瓦脱落,恐怕殿宇坍塌,慷慨支付重建法堂和增建地下层普同塔的建筑费,希望保留法堂原有风貌,以便昌隆正法。
可惜当时无法聘得中国福建的工匠,在考量安全问题上,重建之事不宜拖延。最后决定由本地建筑承包商承接重建法堂之工程,谈禅和尚负责监督,同时维修钟鼓楼。1980年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宣布双林寺为第十九个国家古迹,唯一被列入国家古迹的佛教寺院
1987年寺院多处木构建筑都受到白蚁的严重蛀蚀。殿堂架构也接近腐朽边缘,岌岌可危。1989年结构工程师的报告显示,寺院建筑有危楼倾向。1990年双林寺邀请香港志莲净苑监院宏勳法师前来弘法,主讲「佛教丛林」课题。法师见双林寺丛林布局完整,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之闽粤建筑艺术精妙,在中国以外罕见,惊喜赞叹,惟二殿年久失修,必须从速按原来风格重修,使具历史及艺术价值的重点文物得以传世,其他殿堂则配合风格规划重建,发扬中华佛教建筑精粹。法师应允全力支持,协助策划工作。
1991年5月24日双林获社团注册局批准为「社团组织」并以【莲山双林寺】(Lian Shan Shuang Lin Monastery)为官方注册名称。同时成立双林寺管理委员会,由住持谈禅和尚担任首届主席。双林复原委员会却由监院惟俨法师担任主席,宏勳法师为佛教艺术顾问并采纳了多位中国古建筑专家的意见。他们包括北京建设部属下综合勘察研究院薛雄坚先生负责勘察与绘制测量图;北京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李竹君先生和宋森才先生提供修复方案;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亨教授与杨昌鸣博士提供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复原委员会决议保留古建筑之精粹,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法堂等,并重建其它殿堂、山门回廊、半月池、牌楼、增建照壁、宝塔等,使丛林佛寺之建筑更加完备。 11月16日,新加坡建筑管制处发出公函,宣布寺院的某些殿堂为危楼,将之围隔,禁止公众参加,进而展开统筹工作。
1898年,贤慧禅师等从缅甸返中国,途径星洲, 遇刘金榜挽留并献地38英亩, 留新创建双林寺。最初兴建的殿堂是后院的大法堂楼。
附立的珠琳庵, 则供其母慈妙法师,妹禅慧法师及表妹月光法师居住共修处。当时的工匠及石料均源于中国福建。木料则小部分运自中国,大部分采购于南阳一带。
1900年,刘金榜再献土地12英亩。贤慧禅师回中国为父传戒,后返双林寺。隔年,贤慧法师圆寂。由其弟性慧禅师担任第二任主持。
1902年性慧禅师也往生。其母慈妙法师因儿子贤慧,性慧禅师均已示寂,将务交托明光法师后,带领禅慧、月光法师返回中国福建。临行时立一石碑,撰刻【莲山双林禅寺缘起】,将创寺的经过及其出身,告知后人。同年,明光禅师成为第三任主持。
1903年刘金榜及诸董事在『叻报』刊登「续建双林禅寺布启」, 正式向大众募缘。 海内外华人也都热烈支持,共囊义举。 1904年, 大雄宝殿兴建。 敬亮法师接管寺务, 为第四任住持。同年 宰官林国清于荔月敬书『长者堂』匾额。1905年兴建天王殿和其他各殿堂。 1906年『天王殿』匾额为刘金榜所立,其上志明「丙午年蒲月」。 1907年,大雄宝殿落成。其余殿堂如钟楼、鼓楼、山门、伽蓝殿、祖师殿、方丈室、禅堂等也相续完工。 1908年,兴辉禅师接管寺务,为第五任主持,寺院建筑已大部分完工。 1909年兴辉禅师示寂,福慧禅师继承第六任主持。同年刘金榜也去世。双林寺自1898年创建,历时十一载才竣工,成为新加坡最宏伟的丛林寺院。
双林寺自创建廿载,栋梁蛀腐,殿堂已有倾塌之象,楼阁亭基周围破损,普亮和尚建议重修。在刘金榜之子启祥与诸善信的支持下,双林寺于1918年3月进行第一次整修事宜,募工修葺。整修工程逾一年半告竣,大体维持初建原貌。
为纪念寺院整修完成,勒石【重修莲山双林禅寺碑记】以志其事,并由新加坡名士邱菽园撰【筹建莲山双林禅寺碑记】,记述双林寺创建因缘和建寺之艰辛历程, 暨简介历任主持、施主、殿堂概况。1935年进行第二次维修,殿堂也略作修葺及重新髹漆。
1939年,南洋华侨机工抗日回国服务,本地的「南侨总会」号召侨人到滇缅公路去服务,双林寺为其报名处,普亮和尚于寺中为机工进行集体训练。1944年,普亮和尚自1917年主持寺务达27年,后由松辉和尚继任为第十一任住持。松辉和尚示寂后,高参和尚成第十二任住持。和尚善医学、精武术。于1950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走过半个世纪的岁月,寺院已经陈旧,高参和尚於发起募捐重建,耗资10多万元,历时一年余。
1954年谈禅法师任监院。 1957年间,30多位本地诗人为纪念屈原二千三百年纪念,连同两位来自香港的诗人,在端午节举行「诗人节雅集」并以积极的态度筹组新加坡「新社」,藉以作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为纪念建寺60年,高参和尚于1958年农历四月浴佛节举办三坛大戒盛会,任传戒阿闍梨,这也是新加坡佛教界有史以来首次的传戒大典。同年高参和尚于双林寺创办「南洋少林国术总会」。1960年高参和尚示寂,其薙染徒永禅法师协助囊理寺务。
1969年双林寺庆创建71年。年初灵峰般若讲堂监院隆根长老在此闭关,并由双林寺信托委员兼监院谈禅法师与永禅法师护送入关。同年新马佛教团体联合举办「越南华宗佛教长老证凉老和尚追悼大会」, 于9月21日在双林寺举行。 出席的教内四众与社会人甚众,包括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代表白圣法师、新加坡佛教总会代表宏船法师、马来西亚佛教代表本道法师、中华民国佛教代表演培法师、越南华宗佛教代表寿冶法师、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代表优曇法师、柬埔寨中华佛教代表法亮法师、新加坡僧伽联合会代表广义法师。
此外,广洽法师、常凯法师、妙灯法师、青凯法师等也都出席,追悼戒德庄严的佛门耆宿。 双林寺常住本着证公生平为法为人、救世利生之怀,将四众同仁香仪充作慈善用途, 悉数捐献新马7个赠医施药团体。
年底,为弘圣教,彰显佛德,拟于天王殿右侧,兴建一座九层高的佛塔,而成立了「双林寺募建千佛塔委员会」。
1971年旅游促进局着手进行「苏杭花园」计划,拟将双林寺辟为旅游胜地; 其后于天王殿前端建造了水池、石桥和石山,并命名为「双林花园」. 建佛
塔之事因此停了下来。1972年初隆根法师闭关三年圆满,为此举行出关仪式。年中举办「双林寺美化与建设」座谈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都受邀参加。 1974年旅游促进局举办「双林花园」落成开幕典礼。
1975年谈禅和尚接任第十三任住持。 印尼棉兰关帝庙住持成雄和尚,双林寺信托委员之一, 见法堂墙瓦脱落,恐怕殿宇坍塌,慷慨支付重建法堂和增建地下层普同塔的建筑费,希望保留法堂原有风貌,以便昌隆正法。
可惜当时无法聘得中国福建的工匠,在考量安全问题上,重建之事不宜拖延。最后决定由本地建筑承包商承接重建法堂之工程,谈禅和尚负责监督,同时维修钟鼓楼。1980年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宣布双林寺为第十九个国家古迹,唯一被列入国家古迹的佛教寺院
1987年寺院多处木构建筑都受到白蚁的严重蛀蚀。殿堂架构也接近腐朽边缘,岌岌可危。1989年结构工程师的报告显示,寺院建筑有危楼倾向。1990年双林寺邀请香港志莲净苑监院宏勳法师前来弘法,主讲「佛教丛林」课题。法师见双林寺丛林布局完整,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之闽粤建筑艺术精妙,在中国以外罕见,惊喜赞叹,惟二殿年久失修,必须从速按原来风格重修,使具历史及艺术价值的重点文物得以传世,其他殿堂则配合风格规划重建,发扬中华佛教建筑精粹。法师应允全力支持,协助策划工作。
1991年5月24日双林获社团注册局批准为「社团组织」并以【莲山双林寺】(Lian Shan Shuang Lin Monastery)为官方注册名称。同时成立双林寺管理委员会,由住持谈禅和尚担任首届主席。双林复原委员会却由监院惟俨法师担任主席,宏勳法师为佛教艺术顾问并采纳了多位中国古建筑专家的意见。他们包括北京建设部属下综合勘察研究院薛雄坚先生负责勘察与绘制测量图;北京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李竹君先生和宋森才先生提供修复方案;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亨教授与杨昌鸣博士提供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复原委员会决议保留古建筑之精粹,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法堂等,并重建其它殿堂、山门回廊、半月池、牌楼、增建照壁、宝塔等,使丛林佛寺之建筑更加完备。 11月16日,新加坡建筑管制处发出公函,宣布寺院的某些殿堂为危楼,将之围隔,禁止公众参加,进而展开统筹工作。
Let’s celebrate 30 years of ‘The Nara Document of Authenticity’ together!
Join us at the National Archives Singapore (Oldham Theatre) for a special event celebrating “The Nara Document of Authenticity (1994)” turning 30! This in-person symposium will feature speakers from Singapore, Taiwa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Philippin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fluential document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Don’t miss this opportunity to learn, connect, and celebrate with fellow enthusiasts!
The Nara Document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addressing the need for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eritage. It expanded the 1964 Charter of Venice concept of respecting original material, thereby emphasising the retention of material fabric in its original state. The Nara Document’s “authenticity judgements … may include form and design, materials and substance, use and function, traditions and techniques, location and setting, and spirit and feeling, and oth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e use of these sources permits [the] elaboration of the specific artistic, historic, social, and scientific dimension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being examined.”
Thirty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1994. The world’s resources are getting scarce.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he loss of certain materials (e.g. large-size timber), changes to use and function, declining craftsmanship, as well as changes to the setting, do we prioritise form and design and allow materials to be changed in an attempt to retain the spirit and feeling? Or are these futile efforts? How do we view authenticity?
Register at https://www.eventbrite.sg/e/the-nara-document-at-30-tickets-1086667163739